资料图:我军装备过的65式绑腿。
在历史照片和影视剧中,经常能看到打着绑腿的军人形象,而且不仅红军、八路军、新四军指战员,就连国民党兵和日本兵都打着绑腿。但在后来的战争中,就很少见有人打绑腿了,这是怎么回事么?
过去中国军队用的绑腿,一般是一米半到两米之间,宽度约十公分的布条,用以缠裹小腿。其实打绑腿这种行为古已有之,从前车马很慢,还都是达官贵人的特权,普通百姓出行绝大多数情况都只能靠两条腿。由于长时间走路,一天下来,血液下积,双腿就会酸痛不已,翻
山越岭或在崎岖路面步行的话,这个问题就会更严重,以至于直接影响第二天赶路。如果在小腿部缠上布条,就可以阻止血液快速下流,有效减轻腿部的酸痛,利于长距离徒步行进。
另外,古代交通不发达,路网也比较落后。在灌木荆棘丛生,虫蛇鼠蚁遍布的地方,绑腿也能防止腿部被划伤或叮咬,这些伤害虽然轻微,但在缺乏医疗条件的情况下也可能危及生命。因此,很多农民和山民,都打着绑腿。在古代军队中,由于更要求长距离行军,绑腿自然是步卒行伍不可缺少的装备。
西方使用绑腿的时间也很长,真正意义上的军用绑腿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,在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军队中普遍装备,是一块带扣子的布片裹住小腿。拿破仑曾说:“绑腿可以防止泥土和石子进到我们‘爱国’的法国裁缝制作的那些劣质鞋子里面,又可以减轻士兵双腿的酸痛,是非常必要的装备。”后来这种片式绑腿广泛流行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各国军队,甚至在日本明治维新效仿法国建立近代化陆军的时候也有装备。
20世纪初,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虽然当时各参战国军队普遍依靠铁路输送兵力,但铁路毕竟不可能覆盖全部地区,在火车到达不了的地方,行军还是得靠士兵的双腿。在一战时期,士兵们普遍使用的是条状绑腿,因为虽然片状绑腿看起来很精神,但用途太单一了。随着战事惨烈,条状绑腿出现了各种用法,例如负伤找不到绷带也可以拿它先将就一下,在缺乏担架的时候,解下绑腿再找两根木棍就做成了简易担架,甚至代替绳子攀岩和捆绑俘虏等等。